【活動報導】福興小學堂百工職涯探索:讓孩子在實作中點亮未來想像



在南投縣埔里鎮的山林之間,一群孩子們正圍著一張張課桌,手中握著黏土、繩子或彩筆,專注地模擬著未來的職業世界。他們不是在玩遊戲,而是參與一場名為「百工職涯探索營」的特別旅程。這是由福興小學堂主辦、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院USR計畫補助的年度活動,於民國113年(2024年)10月25日提案,至今已完成五場主題營隊,涵蓋科學家、青年農夫、遊戲設計師、運動員與水電師傅等職業類別。總計服務225名中小學生,時數達40小時,透過講座、工作坊與動手操作,讓這些來自史港國小、忠孝國小與麒麟國小的孩子,從單一的在地產業視野中,拓展出多元的職涯想像。

埔里產業以農業與觀光為主,孩子們的日常生活多圍繞著稻田與茶園轉動。根據福興小學堂的長期觀察,這些中小學生對未來的職業認知,往往停留在父母的勞力工作或媒體上的刻板印象:農夫種田、工人蓋房,少有機會接觸新興領域如遊戲設計或科學研究。這不僅限制了他們的興趣探索,也讓職涯選擇時充滿迷惘。福興小學堂的工作夥伴們表示:「我們不只是介紹職業,而是讓孩子親身體驗『做中學』的循環,從具體操作到反思內化,幫助他們發現『我能做什麼』、『我想成為誰』以及『我可以怎麼做』。」



從背景到問題:填補埔里孩童的職涯空白

福興小學堂成立於2018年,已邁入第八年,長期陪伴埔里地區的兒童學習與成長。透過觀察,團隊發現孩子們在團體互動與自我表達上進步顯著,從最初的害羞到主動分享生活點滴,這得益於系統性的陪伴與課程設計。然而,在職涯層面,問題卻更為棘手。埔里產業單一,孩子們鮮少接觸知識密集型或創意產業,導致對工作的理解片段化。福興團隊夥伴回憶:「有個孩子曾說,『長大只想當農夫,因為爸媽就是這樣』。這不是壞事,但我們希望給他們更多選擇,讓未來不只是維生,而是充滿價值與貢獻。」

本計畫聚焦一至六年級學生,優先服務資源相對匱乏的學童,如史港與忠孝國小生。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經驗學習理論(Kolb's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學習需經歷「具體經驗→反思觀察→抽象概念化→主動實驗」的循環。營隊因此設計實作導向的活動,避免純粹的知識傳授,而是讓孩子在模擬職場中,理解職業的邏輯、挑戰與社會意義。提案日期為113年10月25日,至今已於113年12月22日和114年1月5日、1月12日、6月8日與6月22日完成五場,平均每場45人參與,地點以福興小學堂為主。


三大目標:視野、技能與自信的全面耕耘

營隊的目標明確分為三個層次:擴展職業視野、培養個人特質與職業技能、強化反思能力與自信。首先,在視野拓展上,邀請遊戲設計師、青農、水電師傅、科學家與運動員等職人分享,打破孩子對傳統勞力的刻板印象,讓他們認識新興職業的進階路徑與社會功能。其次,透過「做中學」,孩子在實作中察覺自身優勢,如手眼協調或邏輯思維,轉化為職涯意識。最後,融入反思機制,如小組討論與書寫,培養思辨力,讓孩子從參與者轉為實踐者,理解職業的倫理價值與社會角色。

福興團隊強調:「我們希望孩子明白,職業不是薪資數字,而是與價值觀連結的生命實踐。」透過這些設計,營隊不僅提供職業認識,更成為自我探索的橋樑,幫助孩子在自信中,對未來懷抱期待。



執行策略:模組化設計與專業陪伴

為確保成效,營隊從師資配置、課程模組與流程設計三方面系統規劃。師資方面,每場配備5名教師或志工,包括職人講者(實務經驗豐富的在地專家)、陪伴教師(福興小學堂課輔老師,負責小組引導)與隊輔(彈性調整人數)。課程採模組化,三軸整合:手作活動(促進創作樂趣與知識深化)、職人講座(介紹專業故事)與議題探討(深化觀察與思考)。依年齡分小班(一二年級)與大班(三至六年級),層次推進,從「認識→操作→詮釋」完整歷程。

小學堂夥伴們也致力於活動流程標準化,每場從08:00報到至16:00結束,包含破冰、實作、午餐與職人分享。也運用USR計畫的支援準備各項活動材料,從小蘇打粉到四驅車馬達,不一而足。在發出報名表時,小學堂也鼓勵參與者可以依興趣預先報名,期待提升參與動機。整體而言,這一策略不僅穩定陪伴孩子,還確保專業互補,讓學習不流於表面。



科學家主題:從捕夢網到爆炸實驗,點燃好奇火花

首場百工探索活動於113年12月22日舉行,團隊邀請暨南大學郭明裕教授以科學家的角色進行分享和實作。活動以「動起來的破冰」開場,計時兩分鐘的遊戲讓孩子快速融入。上午從捕夢網數學入手,小班學生製作捕夢網(圈圈、線、珠珠材料),大班則聽科學家故事,融入觀察單反思。午後轉入科學實驗:小班做「炸彈包」(檸檬酸+小蘇打粉+夾鏈袋),觀察氣體膨脹;大班製作「彩虹火山」(黏土+顏料),模擬火山噴發。

下午郭明裕教授分享環節,並由小學堂教師分組教學,講述月亮燈製作,孩子用顏料與水彩筆創作,邊做邊討論「科學如何改變生活」。一二年級孩子興奮地說:「炸彈包像魔法!」三至六年級則反思:「科學家要很細心觀察。」從活動過程中,小學堂的夥伴們也觀察到孩子們的學習理念漸從「科學是背書」轉為「科學是實驗」。



青農主題:蔬果遊戲與湯圓DIY,連結土地與廚藝

1月12日的青農主題,強調在地農業的永續價值。開場後,孩子玩「蔬菜拼拼樂」,用蔬果卡認識植物,簡報介紹季節蔬果。大班加碼「當食當時」遊戲,草地接力賽模擬採收。小班製作芋圓(蒸熟芋頭+木薯粉+細砂糖),大班煮「小廚一菜」,用當季食材如地瓜、抹茶粉與糯米粉,操作卡式爐與鍋鏟。職人時間,在地青農詹羽辰分享「從種植到餐桌」的故事,孩子討論「為什麼吃素食重要」。一場高潮是湯圓製作:小班討論造型,大班煮芋圓湯,邊吃邊頒獎。孩子反饋:「原來農夫不只種田,還要懂營養!」這一活動主題不僅培養廚藝,也深化了對於埔里在地農業的認同。




遊戲設計師主題:福興菇菇走與七巧板,激發創意設計

1月5日的遊戲設計師主題結合在地元素如福興社區簡報(作物、活動、角色),孩子玩「福興菇菇走」桌遊,廟埕佈置道具如魚魚池中游棋盤,兩局後討論「遊戲如何連結社區」。午餐後,認識七巧板:小班搜尋題目(教室藏3、廟埕藏2),拼出圖形;大班直接挑戰,創作七巧板21套。職人分享菇神故事,孩子畫圖再創作。持續透過強調使用者經驗,讓孩子從被動玩家轉為設計者,也進一步了解遊戲設計師如何作為一個職業。




運動員主題:奧林匹克精神,從城邦建造到手印紀念

6月8日的運動員主題融入奧林匹克故事,強調團結與公平。開場「城邦建造」,孩子用黏土、紙板、水彩創作三件物品(如房子、動物),形成「我們的城邦」,小組介紹名字與設施。接著「走過彩虹橋」,牽手踩巧拼地墊(數量少一人),模擬團隊扶持;「規則接力賽」,抽卡完成動作(如奔跑訓練),討論違規後果。午後「尋找五色旗」,藏顏色卡片25張,製作團隊旗(水彩4套),不比數量而比多元參與。結尾「手印紀念」,蓋無毒水彩手印於B2圖畫紙,為自己寫下短語,學習運動員自我突破和自我肯定的精神。




水電師傅主題:紙飛機與四驅車DIY,動手解決問題壓軸

6月22日,水電師傅主題聚焦工程邏輯。「幫公司配水電」,黏土創作冰箱、烤箱等,形成公司模型。上午「紙飛機大賽」,試不同重量紙與迴紋針,討論空氣動力學;「完美方形」,閉眼持繩組成圖形,練習溝通。下午「四驅車DIY」,觀看YouTube影片(原理片段),彩繪車殼、組裝遙控器,速度賽折返接力。職人分享「遇到問題就實驗」,孩子互動克服組裝難題。



反思評估:從問卷到作品,量化成長歷程

營隊設前後測問卷,依主題設計單選與簡答題,如科學家的「觀察單」或青農的「蔬果心理學」。中低年級用圖像選項,避免理解障礙;高年級加情境題分享心得。陪伴老師記錄行為與照片,孩子保留作品如捕夢網、湯圓模型或手印畫。我們的投入不僅是人力、經費,更是對孩子未來的播種。

結語:持續網絡,延伸職涯支持

「百工職涯探索營」不僅是五場活動,更是埔里教育生態的轉變點。它讓孩子從埔里的山林中,看見全球職業的多元可能,轉化學習為實踐能力。福興團隊表示:「未來的百工職涯探索將深化跨域整合,如科學+青農的永續實驗,並建置校友網絡,持續追蹤成長。」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我們相信所謂的職涯探索,只要從一雙動手的心開始,就能點亮無限想像。


暨大教院USR計畫放送頭

暨南大學教育學院USR計畫長期關注偏鄉教育議題,於教育部第四期(114-116年)USR計畫獲肯定,補助執行「水沙連創新教育行動聯盟:從韌性到永續,既國際也在地」計畫,以永續和韌性為核心理念,與教育學院教政系、國比系、諮人系和院學士班合作,建構偏鄉教育韌性、科技學習韌性、國際文化韌性、心理健康韌性等四大構面,整合師資培育、學生學習和社區參與等三大目標,投入埔里鎮、魚池鄉、仁愛鄉、信義鄉的在地教育實踐工作,期盼創造水沙連區域創新教育行動的契機。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

聯絡表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