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 SIG 邀請到來自不同面向,同時長期深耕偏鄉教育議題的專家學者與實務工作者,包括為台灣而教(TFT)基金會屏東創新教育基地的劉心穎資深專案經理、屏東大學「朱雀先驅:屏東鄉村三師+C共學模式」USR計畫團隊、台南大學「為偏鄉而教——打造七股偏鄉教育補給站4.0」USR計畫團隊、慈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以及全國代理代課教師產業工會的黃湘仙理事長,一同參與SIG小組討論,同時也有來自彰化師範大學「白沙×共好-偏鄉教育服務與研究推廣」USR計畫團隊的張誌原教授、暨南大學、東華大學、台中教育大學的同學們共同參與。本次SIG活動規模小巧精緻,但與會者均表示如此更能針對相關問題進行更深入、更具體的討論與聚焦,呼應我們辦理SIG的初衷。
分享場次1:宮廟二樓的教育實踐—福興小學堂的十年深耕
暨南大學教政系馮丰儀教授兼計畫協同主持人分享了「福興小學堂」長達十年的運營經驗,該計畫體現了大學如何將教育實踐融入社區生活。
小學堂的誕生與運作模式
福興小學堂最初起源於一位地方企業家捐贈的 30 萬元款項。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帶領下,小學堂在受奉宮的二樓開始運作,宮廟無償提供了兩間教室用於教學。暨大教育學院透過 USR 計畫、善心捐款和系所專業等資源提供經費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它成為了暨大學生的教育實踐基地。
小學堂服務的對象涵蓋從小班的五歲到大班的小三,甚至還有高中生,這些孩子多數來自隔代教養或新住民家庭,且普遍面臨學習落差嚴重、學習動機低落等挑戰。由於經費無法聘請充足師資,小學堂極度仰賴服務學習的大學生志工來進行一對一輔導。
教育理念與創新實踐
福興小學堂的核心理念是「教育即生活」,將大學生的教育實踐視為最重要的目標。馮教授要求大學生必須承諾每週至少到校三天,才能與孩子建立起關懷關係,因為「教育的起點是關係」。
在課程設計上,小學堂不僅限於課業輔導。大學生需要從觀察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找出他們的學習概念弱點,並設計多元學習活動加以彌補。課程嘗試融入創新與議題教學,例如「人生感到挫敗感」的課程、防災教育,以及時事議題(如電動車)的討論,鼓勵孩子提出多方觀點而非標準答案。
小學堂也積極將孩子培養成行動者。例如,孩子們被帶領參與社區的公共事務,認識受奉宮的神祇故事(受奉宮是全台唯一供奉香菇神的廟宇)。此外,透過「百工職人」系列活動,邀請水電工、藝術家等不同職業的人士分享經驗,讓孩子認識社會上的多元機會。特別是讓孩子在水沙連家年華擺攤,讓他們學習成本估算、規劃,從中獲得自我效能感。
馮教授指出,透過這些實踐經驗,大學生得以反身修正,確立他們的教育信念和教師角色,甚至有人因此堅定志向,也有人意識到自己不適合而轉向。這種長期的「蹲點」工作與校外營隊活動大不相同,彰顯了 USR 計畫的深度價值。
分享場次2:高需求地區的教育創生—TFT 屏東創新基地
TFT 的使命與屏東的特殊脈絡
TFT 的願景是讓全台灣的孩子不論出身都能擁有優質教育與自我發展,主要服務「高需求地區」,包括偏鄉及非山非市的學校。TFT 透過兩年的教師計畫培養能夠帶來教育變革的「領導者」。
屏東是 TFT 成立早期就開始深耕的區域,尤其是在恆春半島。屏東的 TFT 老師因「打群架」的合作模式和高黏著度而聞名,他們常在恆春星巴克聚會,形成教師社群持續關注學生問題。TFT 意識到這些資源和知識(Know-how)不應只服務於計畫夥伴,更應陪伴在地現職老師。
創新基地的轉型與公私協力
屏東創新基地設於車城國小溫泉分校,溫泉分校空間因少子化問題而有部份閒置。TFT 與屏東縣政府的勞工處(而非教育處)合作,將此空間轉型為創新基地。這個基地以「教育創生」為核心,期盼與小學、縣府合作,在教育創新與地方創生之間找到結合點。
基地運營架構圍繞三大軸線:
- 教師專業發展: 與縣府合作培訓在地老師,例如舉辦代理代課教師研習、開發在地或圖文課程。
- 在地社群支持: 透過家庭共學、溫泉藝術季等軟性活動,孵化在地社群,串聯在地職人,讓在地的力量被支持。
- 創新支持與實驗: 鼓勵在地老師提出創新方案,TFT 提供資源連結,例如開發「非認知能力」評量平台,以及規劃課外支持方案(類似福興小學堂的模式)。
劉心穎研究員強調,基地是一個「可能性」,而非「唯一解方」,教育地區的解方來自於每一個投身其中的個體。他們認為,只有從「由下而上」的在地需求出發,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方。
分享場次3:為代課教師爭取尊嚴與權益—工會的倡議與突破
全台陷入師資荒,有一部份的原因來自代理教師的待遇與現場挑戰,本次SIG也特別邀請全國代理與代課教師產業工會的黃湘仙理事長(暨大校友)分享了代課教師權益倡議的艱辛歷程,以及工會如何在體制外發揮影響力。
從教師到倡議者
黃湘仙理事長最初在偏鄉擔任代理教師,目睹了父親長年擔任代理教師的艱辛。代理教師常年面對「不夠優秀才留在偏鄉」的社會歧視,以及工作環境和薪資待遇的極度不穩定。以前許多代理教師每年七、八月沒有薪水,生活壓力巨大。
黃理事長於 2021 年因代理教師在疫情期間無法順利接種疫苗的事件,決定站出來發起工會。工會的目標很明確:爭取全年代課薪資(18 薪)年資提敘。
政策與司法上的重大突破
工會的成立與倡議產生了關鍵影響:
- 18 薪(全年代課薪資): 這是最直接的成果。在 2022 年底,透過參與選舉造勢和地方首長溝通,成功推動地方政府提前執行 18 薪政策。中央隨後承諾補助 50% 的費用,使該政策在 2022 年 8 月順利推動,消除了代理教師七、八月無薪的困境。黃理事長形容,這項政策對像他父親這樣服務 28 年的代理教師而言,薪水從每月四萬上下直接提升到七萬多,是「很現實」的改善。
- 年資提敘: 過去代理教師的年資無法與正式教師般提敘,影響其職涯尊嚴。透過協助一名代理教師透過憲法法庭爭取釋憲,工會作為法庭之友提供意見,最終獲得大法官多數通過,促使制度突破。
- 持續挑戰行政障礙: 工會也協助代理教師應對職場不友善,如地方人士要求代理教師進修需要提供學校同意書等不合理障礙。此外,對於地方政府延宕發薪水的狀況,工會利用媒體截圖,直接向首長反應,迫使問題迅速解決。
黃理事長指出,儘管工會的角色不被傳統教育界喜歡,但其存在的必要性極高,因為許多基層問題(如職場霸凌、法律困境)需要組織性支持。他強調,當我們給予教師良好的生活與工作條件,他們才能更好地支持學生。
分享場次4:USR計畫行動倡議的「眉角」
屏東大學「朱雀先驅:屏東鄉村三師+C共學模式」USR計畫於本場次由科學傳播學系林曉雯教授兼計畫主持人以遠距分享方式,討論USR行動倡議的眉角。
鄉村教育目前面臨嚴峻的挑戰:學校中 30%至50%的代理教師比例 普遍存在,導致教師 高流動率,並且缺乏足夠的 專業支持與資源。為了解決這些核心問題,「朱雀先驅」計畫設定了三大核心目標:第一,提升鄉村教師的教學專業發展;第二,建立一個能持續運作的「三師共學網絡」;第三,促進教育資源的流動與合作,最終目標是有效縮短城鄉教育落差。
建構「三師+C」共學網絡與國際接軌
計畫的核心行動架構是 「三師+C共學網」。屏東大學透過協作網絡,積極在屏東地區建構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範圍涵蓋佳冬鄉、枋寮鄉、車城鄉與恆春鎮。合作夥伴囊括多所學校,如車城國小、水泉國小、大光國小、佳冬國小、玉光國小、大成國小、地磨兒國小、塭子國小、東海國小、佳義國小,以及枋寮高中 。同時,計畫也與當地的社區發展協會(如大光、東海、佳冬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強化在地鏈結。
「朱雀先驅」計畫的行動方案內容十分多元化,教學主題包括 走讀鄉村、在地雙語、STEM教育、跨年級教學以及國際教育。值得一提的是,該計畫亦積極推動國際合作,透過共學交流擴展視野。國際合作夥伴包括捷克查理大學(UHK)、日本北海道教育大學、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以及印尼泗水臺灣學校。
夥伴關係的永續性與轉化型素養的願景
論壇中也深入探討了 大學與小學共學夥伴關係持續與永續的關鍵。維持永續關係必須克服多重挑戰,特別是 人員及文化差異,具體表現為 語言隔閡、角色定位、人員流動與持續性,以及信任建立。為確保合作成功,計畫強調必須具備 持續的動機、激勵機制、充足的人力支持與時間投入。
林曉雯教授表示:「朱雀先驅」計畫期待將教育願景提升至國際層次,強調新一代青年必須具備 「轉化型素養」(transformative competencies)。根據OECD 2018年「Education 2030學習架構」,這種素養要求青年能夠 創新價值、承擔責任,並調和壓力與困境,從而共同為建立一個幸福社會做出貢獻。朱雀先驅計畫將為此持續推進與努力
分享場次5:公費師資培育的挑戰與困境
台南七股的偏鄉教育實作是重要的典範。我們邀請台南大學歐陽誾教授,同時也是七股教育補給站USR計畫主持人,分享台南大學「為偏鄉而教」USR 團隊八年深耕七股的歷程,以及當前公費師資培育制度面臨的嚴峻挑戰。
從 USR 深耕到師資培育的使命
台南大學自 106 年開始投入 USR 計畫,旨在透過體制內師資培育體系,為偏鄉教育奠定長期穩固的基礎。計畫最初鎖定七股區,將戶外教育與環境教育作為兩大主軸,旨在提升在地教師的專業能力,並將活動轉化為可持續的校本課程。
歐陽教授強調,他加入 USR 計畫的深層動機是希望能為學校爭取更多偏鄉公費生的名額,以確保偏鄉師資穩定。目前,台南大學教育系碩班已正式取得偏鄉公費名額。
公費師資流失與未達標的困境
最令歐陽教授感到「痛心」的,是公費生的主動或被動放棄。公費生流失人數逐年增加:
1. 主動放棄: 學生在畢業後發現有更好的職涯選擇(例如考上都市學校、出國留學),選擇賠償公費離職。有家長甚至為了幾百元的電腦使用費與學校爭吵,凸顯了權利義務不對等的心態。
2. 被動放棄(未達標): 許多學生未能達成縣市政府規定的「次專長」加註要求。
- 英語門檻: 許多學生無法通過 B1 或更高的 B2 中高級英語檢定。
- 教學能力檢定: 必須通過國語、數學、自然等多項檢定。許多學生在國語(未達精熟級)或數學/自然(未達基礎或精熟級)卡關。
- 專業門檻過高: 縣市對於小學教師要求加註多種次專長(如客語、體育、資訊、自然學科),導致學生「念到想哭」。
對於師資在現場的折損,歐陽教務長提出質疑,追問地方政府是否只是在招募一個「萬用螺絲釘」,將公費生當作「實驗品」。偏鄉學校等了公費生四年,結果「貨物不但沒有交貨,還缺貨」,嚴重影響偏鄉教育穩定。
為解決此問題,台南大學 USR 團隊積極帶領大學生「走讀偏鄉」,從「認識、認同到職涯承諾」。同時,也規劃了「偏鄉教育微學程」,將偏鄉教學法、跨斷教學、服務學習等課程融入正規學分。期待能夠讓偏鄉的師資更加穩定。
分享場次6:跨世代的溫柔連結—食譜與童玩服務學習
慈濟大學自2025年起加入東暨論壇的行列,使東暨論壇進化為「東暨慈論壇」。本次SIG邀請了慈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陳沛嵐助理教授分享對接地方的經驗,說明慈大的師生如何以「食譜與童玩」為媒介,達成跨世代共學的情感連結。
這門「服務學習」課程(過去許多學校已取消服務學習課)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在地,並與長輩建立連結。課程將大學生分為社會文化組、自然生態組、社區人文組進行場域踏查,規劃如何帶領國中生參與社區。
從「食」與「玩」中建立共鳴
陳沛嵐助理教授表示,選擇食譜與童玩作為媒介,因為它們蘊含了文化、生活智慧,並且可以跨越語言障礙,促進世代間的情感交流與文化傳承。
在實踐中,大學生嘗試將服務方案帶到社區中心,與長輩們互動。例如,有小組讓長輩們回味懷舊便當的味道;另一組設計了健康操。學生觀察到,長輩們在互動過程中會彼此稱讚,展現出社會覺察與群體溫暖。
最成功的案例是暑期共創活動,邀請阿嬤教大家製作客家甜點「牛汶水」。牛汶水象徵著連結、以及苗穩固成長的祝福。在製作過程中,學生被要求將成品「先拿給阿嬤」,培養對長輩的敬重,並運用長幼關係的溫暖關懷,建構社區與大學之間的關係網絡。在童玩部分,學生設計了懷舊釣魚遊戲和在地卡牌,鼓勵長者在遊戲中分享記憶,增進彼此的情感交流。
學生回饋,一開始感到緊張,但後來學習到主動關懷、觀察長輩情緒,甚至從單純的「做功課」轉變為「想幫長輩做些什麼」。陳沛嵐助理教授總結,這證明了當我們試圖串起在地孩子與長輩的連結時,即便是未來的教育者離開,這種在地連結仍會持續。
綜合討論與跨校交流:共學網絡的價值
在各項分享結束後,與會者進行了熱烈的問答交流,主題涵蓋師資培育、資源連結與跨校合作。
公費生與專長加註的爭議
針對台南大學提出的公費生問題,暨大楊洲松副校長與會場學生也提出了共鳴。楊副校長提到,暨大師培中心在爭取公費生時,也遇到縣市要求教師具備「國文流利歷史專長」或「英語有資訊專長」等高度複合式的條件。這種對「萬能教師」的要求,使得公費生難以達標。
台南大學歐陽誾教授則強調,為了解決在職代課教師難以離開偏鄉進修的問題,台南大學曾首開先例,將師資課程放入推廣教育部的進修專班,提供假日班或線上課程,讓他們在偏鄉也能修習。此模式隨後被教育部推廣,讓更多學校跟進。
跨校與跨域合作的必要性
與會者的共識之一:跨領域合作是 USR 計畫成功的關鍵。
- 來自教院學士班、諮人系的暨大學生表達了對 USR 實踐的熱情,有人表示因此正是因為參與USR計畫行動,決定轉換系所,希望將輔導與教育結合,親身投入偏鄉教育,特別是對福興小學堂的實際操作表達了極大興趣。
- 東華大學楊郁婷助理表示,她的心理學背景在聽完分享後,深刻感受到教育改變的旺盛力量,體認到這種力量來自於「連結」而非單打獨鬥。她甚至受到啟發,思考心理師是否也能建立工會來互相支持。
- 屏東大學林曉雯教授分享了與玩具圖書館合作修理玩具的 STEM 課程,指出玩樂或食物是建立跨世代連結的良好橋樑。屏東大學也積極與暨大等盟校合作,在暑假期間讓學生到屏東進行鄉村教育實踐。
- 暨南大學楊洲松副校長表示,暨大作為南投唯一的國立大學,應承擔起社會責任責任,並鼓勵大家要用「最柔軟的心,做最堅定的事」。
與會的學生一致認為,透過 USR 實踐,不僅可以關注對學生有利的事,也看到教育創新與地方創生的結合,並了解到「被認知的能力」(同理心)在跨世代交流中的重要性。暨大教授們也期許,未來將持續舉辦 USR 相關的 SIG 活動,深化合作,並歡迎外校師生參與,共同為偏鄉教育貢獻力量。
最後,特別再次感謝與會師生和場域夥伴的參與,也謝謝與會大學生們表達的珍貴意見,我們並沒有預期同學們會為了大學和NGOs投入偏鄉行動的心力而感動落淚,但是見證這些情感投入,也讓我們同樣感動。這些支持鼓勵和感動淚水將成為我們的動力,驅策著偏鄉教育議題的USR計畫團隊一同向前。期待明年、後年的SIG與大家再次聚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