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和日本高知舉辦的台日論壇日期重疊,2025年的教育行腳做了一些改變。不同以往的教育行腳辦理在新生訓練結束之後的週三開始,我們首次在新生入學之前就辦理教育行腳,同時也是第一次嘗試將路線從屏東延伸至台東,再從台東回到恆春進行共學。
針對提前辦理教育行腳,教育學院USR計畫團隊和隊輔群做過許多行前沙盤推演,我們對於素未謀面的新生產生的化學效應一方面抱持好奇,一方面也擔心沒有新生訓練的事先潤滑,教育行腳能否順利進行。
懷抱著一些不安和一些期待,2025年教育行腳在8/25啟動,往屏東前進。
8/25 屏東大學密集課程
謝謝屏東大學朱雀先驅:屏東鄉村三師+C共學模式USR計畫和大武山社會實踐暨永續發展中心的大力支持,讓教育行腳能夠借用屏東大學五育樓作為上課與活動場地,同時擁有學習屏東大學推動偏鄉教育行動成果的機會。也非常感謝教育學院學士班的工作夥伴們設計了破冰活動,讓新生們能夠彼此認識,加強團隊連結。
第一日的課程由教育學院學士班陳啓東教授、地方創生與跨域治理碩士學位學程張力亞副教授、屏東大學教育學系郭俊呈博士後研究員攜手為新生們帶來教院學士班的學習目標、USR計畫的行動架構、水沙連大學城的理念和場域工作倫理等,幫助新生建立系統性的行動架構。
8/26 藍皮列車往台東
26日上午10點,新生們搭上藍皮列車往台東前進。搭乘藍皮解憂號列車由枋寮往台東,是教育行腳之中的首次嘗試。在討論過程中,我們思考什麼樣的路程才能真正的貼近土地,比起遊覽車,我們的構想是過去擔綱東部偏鄉運輸的普通車,或許更能帶來不同的感受,沒有冷氣的原始列車更能讓新生們親炙在地的風景,而南迴鐵道也是大多數台灣人不會使用的通勤或旅遊路線,很高興這次由西往東的路程,能在藍皮列車的陪伴下完成。
8/27 恆春場域共學
由台東到恆春的路上微雨。上午在恆春的見學場域十分特別,是由屏東縣政府、車城國小溫泉分校和TFT為台灣而教基金會一同打造的「屏東教育創新基地」,TFT基金會的劉心穎研究員、區慧嫻專員、管宇貞專員非常親切的迎接新生們,並運用講座方式,分析溫泉分校之中如何運用公私協力的方式,改造原有的舊校舍,以共融的方式「長出」一座創新教育基地,同時,基金會的夥伴們也分析了不同部門對於創新教育基地的期待和使用方式。十分感謝TFT基金會讓我們能夠連續兩天使用基地,作為上課和發表的地點。
8/28 結業發表
回到屏東教育創新基地,我們安排了5組新生針對紅氣球書屋、藍皮解憂號、TFT教育創新基地、孩子的書屋、無所事室、夭夭藝文空間的行動方案進行報告,並邀請陳啓東院長、馮丰儀教授、施竣詔助理教授、駱奕帆老師一同進行講評。在各組報告過程中,我們看見新生對於偏鄉教育行動的初步認識,以及不同課程帶來的啟發。
第一組:紅氣球書屋—當書店與地方緊密結合,書籍就不再只是文字,而是社區共同的呼吸
在針對紅氣球書屋的案例報告中,第1組學員們針對紅氣球書屋的特色,分析書店的營運如何跟地方結合。同學們觀察到紅氣球的書籍分類不同於其他書店,不以暢銷和速食為導向,而是期待從人文社會土地,引導讀者與世界對話,看見自己。而書店的可塑性與在地商家、組織的合作開放性,透過美感設計和行銷推廣在地,也是紅氣球的特色之一。書店主理人提供的3點建議:保持熱忱、善用工具、正確溝通,帶給同學們重要的指引。
第二組:藍皮解憂號—藍皮解憂,一路順滑到台東
藍皮解憂號由過去的普通車退役改造而來,第2組同學們由美學設計的觀點切入,以綠、紅、白、黃、黑等5種顏色,分析農業、產業、觀光、生態等議題的代表性設計,分析藍皮解憂號的營運如何呼應地方創生與發展議題。透過本組學員的介紹,讓因為車票有限,未能搭乘列車的師長們看見南迴鐵道的迷人景色,並帶領其他同學思考在地發展議題如何重新的解構、消化再創新。
第三組:TFT屏東教育創新基地—山山來遲遇見你
屏東教育創新基地在車城的工作成果斐然,2015-2025,基地培養了113位屏東在地教師、有2000位孩子接受服務、串連超過19間學校、30個企業、70個公部門等等,都是讓同學們驚豔的成績。從建構在地教育生態系網絡、導入教育創新資源、學生發展追蹤等,都是基金會回應在地教育議題的方式。也由於TFT的介紹,學員們得以進一步看見人才培力、場域經營和系統串連,對於偏鄉學童而言是多麼重要的事,值得借鑒學習。
第四組:孩子的書屋—就四書屋
教育行腳曾於2022、2021年造訪孩子的書屋,幾經轉折,今年再次有機會造訪。本組同學對於孩子的書屋進行了記錄與採訪,針對就學(課後陪伴、假日陪伴、升學輔導、多元學習)、就業(黑孩子咖啡、踹音樂、自耕、造房)、就醫(專業醫療團隊、社區居家醫療、健康講座、心理諮商)、就養(大人的屋、長者造護、經濟緊張扶助、物資發送)等4大重要工作項目,進行分析整理。並看見社區支持系統對於偏鄉教育的重要性。
第五組:無所事室、夭夭藝文空間—有教五類
無所事室和夭夭藝文空間由紅氣球書屋的主理人郭德慧策劃,位於恆春鎮上的社區內。與書屋的性質不同,無所事室專注建立在地社區的連結,提供社區學童手作玩樂的地方,也讓家長有可以聊天放鬆的區域加深社區民眾彼此的情感連結。而夭夭藝文空間則持續運用行動方案(e.g.水蛙窟社區進行遊程優化、產品分析和社大解說員培力),並結合打工換宿、地方創生行銷、青年工作培等方式,投入在地議題營運。
- 教育學院USR計畫與在地的連結甚多,也有各式各樣的行動在社區展開,請問哪一項活動是小組成員最感興趣的,為什麼?小組成員希望在未來怎麼參與USR計畫?
- 南投和屏東、台東一樣面對偏鄉的教育、青年就業、地方創生等議題,我們運用四三夜的旅帶大家認識了不同的教育行動者,請問小組最關心的地方議題是什麼?如果需要各位針對參與相關議題,請問各位打算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許多同學對於本次參訪的「屏東教育創新基地」、「孩子的書屋」都感到興趣,認為其在地連結和信任感的建構、在地共創發展和教育生態系的串聯,值得借鏡。也期待自身在未來4年藉由課程、學習陪伴、社團和移地實習等方式,參與USR計畫,期待能夠進一步呼應地方教育衍生出的議題。
在結業座談部份,教育學院陳啓東院長、教政系馮丰儀教授、教院學士班施竣詔助理教授、暨大附中駱奕帆老師分別針對同學們的報告進行講評,提供未來學習規劃、社參之實作與課程修習的重要建議。另外,工作團隊邀請了TFT屏東教育基地的區慧嫻專員和屏東大學的劉家妤同學、曾芯同學、張慶琛同學分享各自的場域工作經驗。區慧嫻專員從自身在台灣就讀大學,而後決定留在偏鄉參與教育工作為例,鼓勵新生們勇於嘗試與探索,思考自己的專才,以及這些專才呼應偏鄉需求的可能性。屏大團隊的同學們則分享自身參與USR計畫,一路從在地的水泉國小拓展到捷克的行動經驗,以及從中看見的不同實踐可能性,讓新生們思考未來的發展路徑。
教院學士班已經有第二屆畢業生,這代表教育行腳已經辦理6屆,而教育學院USR計畫也已在地推動7年。2026年的教育行腳我們將加入新嘗試,邀請已經完成場域實習,以及已經進入不同職場的學長姐們一同擔任教育行腳課程講師,希望讓新生在探索階段就能看見學長姐們的實作與耕耘成果,向新生們展現更多教育場域的可能性。
非常感謝教育學院學士班的承濬、穎恩、彥妘、育伶、涵筠、紓岑、柏辰、宇禾、彣佳、睿筠、城鎬、靖瑋、嫚妮組成工作團隊,因為各位的努力與支持,才讓教育行腳這個教育學院USR計畫的重要傳統能夠持續向前推進。
我們2026教育行腳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