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3/14-3/28 嬰兒祭-致被愛著的我們 民和╳信義 班級輔導活動

嬰兒祭——致被愛著的我們

融合文化與心理健康的創新班級輔導課程,在信義與民和國中溫暖展開

【從布農文化意涵中探索心理韌性的班級輔導】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院USR計畫,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主責的「心理健康韌性行動構面」,於114年3月14日、21日與28日,前進南投縣信義國中民和國中,辦理主題為「嬰兒祭——致被愛著的我們」的系列班級輔導課程。課程設計融合布農族文化與社會情緒學習(SEL)理念,邀請學生在文化情境中感受「我值得被愛」,學習表達情緒、團隊合作與自我憐惜的能力。


【RPG任務中體驗情緒與連結】

在第一堂課中,團隊以角色扮演(RPG)方式,帶領學生扮演部落成員,為即將舉辦的嬰兒祭準備儀式用品。學生分組完成兩項任務關卡:

第一關「尋找薏苡珠」中,學生透過比手畫腳表達情緒,學習覺察與表達內在感受;

第二關「石菖蒲的樹根索取」則設計團隊闖關合作遊戲,挑戰有限資源下的問題解決與團隊合作。

任務結束後,學生回到教室以薏苡珠、石菖蒲與釣魚線串製屬於自己的祝福手鍊,象徵自我守護與文化連結。


【文化儀式中被愛與祝福的實踐】

第二堂課將學生創作的手鍊作為核心媒介,引導學生進行一段深刻的想像之旅,回顧自己從童年到現在的成長經驗,並書寫/錄製給自己的祝福。這些祝福卡片或語音成為儀式中最溫柔的一環。隨後的「嬰兒祭」儀式,邀請在地耆老(信義場次由脈樹校長、民和場次由美花老師)擔任主持,依布農族文化進行祝福儀式。學生逐一被喚名、戴上自己親手製作的石菖蒲手鍊,接受耆老、師長與同儕的祝福與肯定。



本次課程不僅讓學生認識布農文化中的祝福儀式,也在活動中促進對自我價值的體認。透過融合傳統文化與SEL(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的創新教學設計,學生得以在班級輔導的體驗中加深對「愛與被愛」理解,促進心理韌性及提升自我覺察。


113-2學期還有兩次班級輔導,教育學院USR計劃將和沈慶鴻老師持續服務。服務團隊與在地耆老及偏鄉教師,共同為著文化傳承與心理健康努力,將文化及SEL融入進班級輔導。透過合作的方式提升團隊成員的文化敏感度,也再次加深學生與老師們對於文化的認識,帶來新的刺激與學習。

暨大諮人原鄉團隊

在「水沙連創新教育行動聯盟」USR計畫中,心理健康韌性行動構面由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主責,結合心理健康促進與社會情緒學習(SEL)理念,致力於促進偏鄉學生的心理韌性與復原力。行動構面透過課程設計、團體輔導、心理衛生教育等多元實踐,協助學生發展情緒調節與正向自我認同,培養因應壓力的內在力量。同時,計畫亦著重建立偏鄉心理健康服務社群,串聯學校、家庭與在地資源,打造具備文化敏感度與永續性支持的在地網絡。藉由專業團隊與社區機構的共同參與,建構具有在地文化敏感度與持續影響力的心理健康促進模式,共同成為偏鄉教育溫暖而堅韌的支持力量。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

聯絡表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