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R電波】關於東暨論壇的活動設計隨筆



東暨論壇因為震後重建等原因,延到明年三月舉辦。受顧老師邀請,一起和東華、慈濟構想可能的活動設計,隨手書寫一些構想為記。

東暨論壇的活動理念彈性且具擴充性。在過去五屆東暨論壇,我們曾經嘗試過不同的活動方式,有幾屆是結合學術研討會或以學術論壇為主軸,也有幾屆放進了場域走訪的設計理念。無論如何,以鄉村的教育行動為核心開展我們的論述、行動理念和經驗整合,建立一套知識樹(Knowledge Tree),始終是我們共同的理念。

在今年初的震災過後,鄉村教育現場面對的挑戰更加艱困。以往,立基於和土地的親密關係,東華大學是間會粘人的學校,很多就讀東華的學生,在畢業後因為喜歡花蓮的生活方式和步調,因而決定繼續留在東台灣就業或進修,甚至落地生根。

在我的高中年代,東華大學初初招生,那時的東華中文系文宣上寫「皇皇者華,于彼原隰」,說東華是綻放在縱谷原野之中的燦爛花朵,說在東華的特權是被台灣最早的日出喚醒。就讀東華曾經是我的少年之夢。後來,擔任替代役的日子,我也因此自願來到花蓮服役,算是圓了一個心願。

但是今年四月的震災改變了這一切,東華大學今年大學部的缺額接近百人,東部受災頻傳和震後重建困難的印象,或多或少影響了外地年輕人來到東部生活和讀書的意願。其次,大學生們對於大學的想像,也開始有著均質化的趨勢,只要大學所處的地域和生活模式非都市學校樣態,往往會以「騎山豬」等刻板印象來進行嘲諷或自嘲。

且不說山豬是否真的那麼容易看見(我出生在竹山,從小到大這四十年來只在山裡看過兩次山豬),對於地域的想像力和感受力貧乏,以及和在地生活的二極對立關係,或許是比地震更加影響深遠的問題。

很多人為花蓮這塊粘人的土地,付出過各種努力。這塊土地,也的確曾經吸引許多新移民留下、遷入、成家、生活。

是以,明年的東暨論壇,除了第一天的研討會,我們嘗試在第二天的日程做一些不同的設計。我們希望邀請一些對於東台灣生活懷抱著希望,對非正式教育有著熱情的人們來到花蓮,一起以豐田車站旁的五味屋為核心,運用體驗學習的方式,透過親近、觸摸這個日本移民村的方式,一同重新建構東台灣的生活論述。

詳細活動能做些什麼,目前還在盤點當中,依顧老師的構想,可以結合五味屋的春耕活動,和孩子們一同下田耕作,也一同活動和讀書。我想,如果搭配上有割稻飯或飯湯的農地午餐,一定非常有滋味。甚至我們找間老房子住一晚,晚上一同以在地食材和在地飲食為主題共同煮食,在庭院裡用焚火台生火,配上幾瓶紅酒圍坐閒談。或者一起在縱谷裡頭觀星,佇海邊等待日出,沿著海岸漫步晃遊,也都是有味道的思考催化劑。

那些東台灣生活的感覺,其實是在六都之中難以尋覓的寶藏。我們不會奢求所有年輕人留在鄉村,為了孩子們和社區一同打拚,但我們相信有一些人其實不知道自己適合這樣的生活和社區工作,或者其實已經心有所念,只是還缺乏走入縱谷之中的動機。我們的活動不是巨大的敘事,只是我們將日常的剪影呈現給人們,並希望島嶼各處的人們心有呼應而已。

也許可以說這樣的活動是豐田生活練習,或者豐田生活風格習作。我們必須談及一些沉重的、土地的、教育的、公共政策的事,但更多時候我們只是希望對於鄉村教育有興趣的你,一同參加研討會和後續活動。孩子們和這塊土地,都仍然在呼喚著大家年輕的心。花蓮在日本時代移民村林立,這些無可取代的恬靜和悠然,溫暖接納了來到東台灣的移住者,百年前如此,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依然。

留下來,我們一起走。我們繼續設計明年的活動,也歡迎大家一同加入討論。期待明年的東暨論壇在花蓮與大家相遇。

暨大教院USR計畫放送頭

暨南大學教育學院USR計畫長期關注偏鄉教育議題,於教育部第四期(114-116年)USR計畫獲肯定,補助執行「水沙連創新教育行動聯盟:從韌性到永續,既國際也在地」計畫,以永續和韌性為核心理念,與教育學院教政系、國比系、諮人系和院學士班合作,建構偏鄉教育韌性、科技學習韌性、國際文化韌性、心理健康韌性等四大構面,整合師資培育、學生學習和社區參與等三大目標,投入埔里鎮、魚池鄉、仁愛鄉、信義鄉的在地教育實踐工作,期盼創造水沙連區域創新教育行動的契機。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

聯絡表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