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嘉年華活動和修正計畫書,在開始撰寫新一期計畫構想之前,總算可以靜下心來,為院學士班的同學們書寫。
不知不覺,這週五已經準備迎接第一屆教院學士班的小畢典。情感上還是有點始料未及,總覺得大家剛入學是去年的事情,沒有想過其實已經四年過去了。時光飛逝永不休止,而我也已經邁入中年,斑斑白髮藏也藏不住。
院學士班初初設立,從空間、課程、到制度,很多事情都是草創和逐步摸索成形,對於院學士班如何經營,USR計畫如何提供支援,洲松副校長、啓東院長、力亞老師、丰儀老師都不斷的修正和調整可能的作法,時而激辯,時而憂心忡忡,加上雪倍和慧君在院辦接力盡心付出。從目前的情況看來,一切都是值得的。
說到院學士班,最有特色的課程之一應該是教育行腳。所有院學士班的老師都覺得需要透過多日密集課程進行前導,讓學生們提前認識我們如何投入偏鄉的教育行動,以及教育場域的未來可能性,所以透過USR計畫的支持,催生了教育行腳這門代表性的課程。
我還記得第一屆行腳去了新屋的水牛書屋、豐濱的高山森林基地、豐田的五味屋。在高山森林基地吃完原住民野菜湯,到達東部住宿點「外婆的家」時已經夜深,大家又溼又累,也還打起精神繼續討論。老師們則是住在省道旁的小旅社裡頭,晚上也和東華的夥伴們繼續交流。
那時的教育行腳還沒經費住青年旅社或飯店,大家在豐田村的晨曦之中醒來,吃村子裡頭店家現做的熱騰騰早餐,洗澡得排隊,睡也睡不飽。謝謝東華的娘家夥伴們的安排,也謝謝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投入活動,這樣的行程有點苦,很在地,也很真實,但革命情感可能就在這種田野調查或考古的旅程之中萌芽,我們也才可能看見真實存在的台灣。
如同教育行腳的路程由西至東奔波,大學生活其實也是習慣流離的開始。除了學生們離家讀書,教院學士班的教室和活動空間也換過幾次位置,經過啓東院長的極力爭取,待管院的新空間工程完竣,院學士班就將擁有一個更加完善的系所據點。
系所找一個家,其實人生也是尋尋覓覓為了一個家。家可以是自己一個人,也可以兩個人或很多人。但重點在於,必須知道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不放棄生活的可能性,以及在生活中與自己和他人和解。大學的意義,也就是讓大家溫習未來生活的前奏,並做好一些準備,如此而已。
不管是大學或USR計畫,其實都試圖回答「我們何去何從」這樣的問題。一個人一生之中有三個故鄉:出生的故鄉、工作的故鄉和心靈的故鄉。出生地不會改變,工作處可能隨時會變,心靈嚮往的故鄉則是一輩子的課題,值得花上一生去努力追尋、去逐夢移居。這是我做為計畫的職工,能留給大家的一些建議。
還有太多想寫給大家的,但是篇幅已太冗長。USR計畫和教育學院學士班永遠等著大家回來,我們為了未來的教育而行動,請多帶給我們一些關於未來的訊息、疑問和想望。無論未來何去何從,這裡永遠會是大家的其中一個家。
小朱哥,誌於教育學院辦公室,2024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