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R電波】青年留鄉一二事



審查
委員在期中報告審查意見特別提到,希望能真的有大學生畢業後留在埔里,認為若有人留鄉,將是很正向的KPI。對於這點,我倒有些不同的意見。

無論是地方創生、社區營造或在地工作,年輕人留在哪裡倒是其次,真正重要的事情,在我看來在於能否讓年輕人找到「心靈的故鄉」,只要能在自己所愛、所喜歡的地方好好的工作、戀愛、成家、生活,就已經很讓人身心安頓。
有些人喜歡在都市的紋理中生活,依戀著都市的步調和便利性。有些人喜歡在山海或鄉村之中生活,著迷於開闊慢活的生活氛圍。無論是前者或後者,其實都無法勉強接受。我大學在民雄、服替代役在花蓮、前一份工作在台南,這些地方的特質,在於有其獨特生活步調,許多大學生也的確為此畢業後繼續留鄉生活。
所以,我們要問的問題,也許是埔里有什麼要素可以讓年輕人留下?
暨大花了很長的時間建構水沙連大學城,也累積了非常厚實的基礎。但是,文化和生活連結起的生活底蘊,面對物價、房價和工作機會的挑戰,怎麼吸引新一代的年輕人留下?我認為需要通盤性的共同討論,也許可以運用計畫建立一些支持社群和措施,但終將必須面對人們的生活需求來述說。
暨大早年曾有一群大學生和地方青年在籃城共同生活,建構起生活社群和合作社,然而新一代的人際結構轉向原子化,個體的重要性漸高於社群,這個網路時代的巨變,我們怎麼因應,恐怕是比起多少人留鄉更重要的問題。
我曾想留在花蓮生活,因為那裡的空氣和步調,以及大洋的呼喚。埔里作為平地和山區的交界,吸引人們留下的特質又是什麼?若要人們留在埔里生活,僅靠社會責任或教育愛,還不構成充分的驅策與拉力。就這部份論述和生活風格的營造,我認為還有書寫的空間。
在鎮上營造一些好的共同工作空間、支持社群、交流活動、書店、酒吧、共同廚房等等,從生活經驗開始,也許是不錯的探索。我們應該去看看志學、池上、玉里、菁寮、美濃、枋寮,看看這些地方的人們為了什麼留下,以及生活的方式,為願意定居埔里的年輕人們帶來哪些啓發。
改變地方、深耕地方的起心動念,除了社會責任感,或許還有對於在地生活的熱愛。更進一步的說,地方對於移居者的交通、就業、托育、就學等日常重要事項,是否能夠運用公部門資源、公私協力或第三部門的運作,提供一定的奧援和支持?否則僅憑著熱愛,生活的基礎也並不穩固。
暫時行筆至此,期待後續能新計畫之中實踐、討論。

暨大教院USR計畫放送頭

暨南大學教育學院USR計畫長期關注偏鄉教育議題,於教育部第四期(114-116年)USR計畫獲肯定,補助執行「水沙連創新教育行動聯盟:從韌性到永續,既國際也在地」計畫,以永續和韌性為核心理念,與教育學院教政系、國比系、諮人系和院學士班合作,建構偏鄉教育韌性、科技學習韌性、國際文化韌性、心理健康韌性等四大構面,整合師資培育、學生學習和社區參與等三大目標,投入埔里鎮、魚池鄉、仁愛鄉、信義鄉的在地教育實踐工作,期盼創造水沙連區域創新教育行動的契機。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

聯絡表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