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是家長、學校和社會共同的責任,越有這樣的共感,孩子的教育基礎以及對於人的關懷,才可能越加堅實。
二十年前我們讀大學,說教育的危機之一在於過度的科際化,簡單就是知識被分門別類的過於專門,開始產生專業領域的高牆,這個預言在今日算是應驗。很多家長面對教育,採取的態度是外包,認為學校和補教機構才有專業、資源和能力教好自己的孩子。
家庭的功能被簡化和弱化,孩子回家只剩下睡覺、吃飯和盥洗,家庭沒辦法提供身教言教,只是一個功能性的據點。但是這種將教育限縮或外包於教育工作者的心態,對於孩子的發展絕對有不良影響。同時對於教育工作者且也不盡公平,有太多教師必須忍受無止盡的隱型工時,在不該提供服務的時間提供諮詢,這種異常的勞動樣態已近乎剝削,斷然不能夠以「教育愛」三個字曖昧的帶過。
放下平板和手機,多陪孩子讀讀書和說故事,和他們一起生活,用日常的點點滴滴告訴孩子們什麼是美好的、善良的、不好的、不應該的、讓人受傷的、值得努力的。這樣的生命累積遠比課本裡頭的內容來得有影響力,也遠比學科成績來得更重要。
我們當然會談論考上什麼大學,做什麼工作,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在這之外,能夠培養孩子成為讓自己和他者都從容安然的人,也許才是教育工作的真正使命。